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就2014-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发展、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强活力,把四川师范大学办成 “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总原则,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三)基本思路
坚持统筹谋划,广泛凝聚学校共识,确保改革发展、稳定推进的“内涵式”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制度创新破解难题。
(四)主要目标
着力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完备、服务完善、办学多元、管理科学、开放高效的四川师范大学制度体系。
二、全面推进的重点改革
(一)改革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
1. 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教授治学为重点,探索建立新机制下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学院院务委员会制度,探索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最终形成学校依法治校的基本法则。
2.推动职能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服务的内控保障机制和学校自主办学、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外部发展机制。
3.深化民主管理体系改革,完善学生内部事务处理新机制,加强教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在全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
4. 深化社会评价体系改革,探讨社会检验教育成果、社会评价教育质量、社会参与教育决策的新模式。
(二)改革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5.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建立学院党政合力运行机制,改进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常任制,加强和改进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6.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学校发展改革的中心工作和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宗旨,建立健全惩罚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崇廉尚德的校园氛围。
7. 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改革教职工政治学习模式,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8. 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深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完善和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以“美育+公益”的美育学校办学模式;启动导师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三)改革师资队伍与人才建设模式
9. 改革人才引进渠道和形式,加强政策和配套支撑。完善人才引进标准及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人才遴选、引进、评价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拓宽引进渠道,加大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现学校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稳步的增长。
10.着力打造师资队伍。继续实施和完善首席、特聘教授、教学名师“251”、“学科教学论”等各类人才工程,注重国家级人才工程的推荐选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1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系列制度。积极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稳妥改善民生,建立激励有效、竞争有序、科学公平、调控合理的现代高校收入分配制度。
(四)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12.全面实施“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工程”。明确定位、分类指导,构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联合培养的多样化育人新模式,分层分类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要突破口,以教学信息化为手段,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完善本科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优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13.深化本科招生改革。逐步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在国家考试政策的指导下,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14.整合学校学科专业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拓宽基础学科发展空间,增强应用学科服务地方能力,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不适应发展的本科专业减少规模或停止招生。
15.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强化导师职责、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健全导师退出机制;精简研究生专业方向数量,增加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业;构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完善机构职责与工作机制;拓展研究生奖助渠道、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
(五)改革学校科研体制
16.加强学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学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7.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切实改变功利导向,提高学校科研的原创性、应用型、基础性和精品性。
18.完善科技人才评聘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健康成长;加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水平在学校职称评定、人事考核中的比重。
19.统筹配置学校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六)改革学校财务管理机制和模式
20.坚持并逐步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统一领导、相对集权与二级单位分级管理、适度分权二者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坚持“科学严谨,规范专业,优质高效,敬业廉洁”的财务工作理念,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以整合优化财务信息系统为抓手,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等措施,构建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统一决策支持体系和完备而有效的内控体系,实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的财务管理目标。
21.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实施财务管理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探索绩效预算拨款,实行全面预算、零基预算,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以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财务服务水平,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流程再造,推行无等候报账(网上预约报账);加强财务文化建设,打造优秀财会团队;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切实防范财务风险,构建财务内部稽核、学校内部审计、师生民主监督等多层级监督体系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学校资产与资金安全。
(七)改革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后勤服务
22.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成立四川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委员会,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和统一管理;加大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利用效率。
23.实施“等额配置,超额付费,确保继续,倾斜特色”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实行“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使用制度,加强对教育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绩效考核。
24.建立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监督机制,保证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25.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建立“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以建立“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核心,规范校内后勤服务保障性与经营性市场,优化后勤服务资源的配置方式,适度合理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完善后勤公益性服务成本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监管有力、后勤保障高效、后勤服务优质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提高我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八)改革教师教育与服务基础教育模式
26.创新校内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九)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
27.努力提升我校继续教育服务水平,逐步优化继续教育项目和和类课程体系的设计,注重教学和培训的实用性、时效性、前瞻性。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着力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
28.转变继续教育观念,加快继续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探索多层次和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学历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短期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培训。
(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9.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互动学习无处不在、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信息数据即时共享、校务管理透明高效、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生活服务便捷周到”的智慧型四川师范大学。
30.推进数字化科研平台、电子校务平台、信息化基础教育资源与应用平台、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做好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基础平台、网络资源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扩大无线网络应用范围,继续做好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推进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构建覆盖全校师生的网络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十一)加快学校国际化步伐
31.逐步建立、改进和完善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适应的内部培养与管理体系,实施相对集中的管理、投入和开拓模式;建立多国别、多形式、多类型的服务于学生培养的国际联合培养与交流平台和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国际输出服务平台,办好孔子学院,争取中外合作办大学;构建有一定国际化水准、具有一定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开展和实施国际合作的教学、科研、管理项目。
(十二)完善学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
32.进一步规范投资行为,理顺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文化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建成学校资产经营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好大学科技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改革办公室及校内12个改革专项小组。领导小组统一决策,分管校领导具体指挥,把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重点,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学校综合改革办公室、学校职能部门、学院联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机制,确保顶层设计与基层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取得实效。学校层面负责研究制定重大改革方案,出台相应改革政策措施,部署各部门、学院具体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
围绕重大改革任务,及时宣传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让全校了解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进展、新变化。搭建学校教育改革信息沟通平台,建立试点转示范机制,丰富推广形式。
(四)加强重点督查
学校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改革实施情况,跟踪掌握进展,及时督促落实,并探索建立改革工作考评、奖励制度。各专项小组要加强对本小组专项改革工作的督查督办,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综合改革办公室。
【编辑: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26983号 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