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
时间:2019-05-17 11:17:33   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查看:3432

 

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关于编制“双一流”建设年度进展报告的通知》(教研司[2018]10号)精神,对照《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和《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内容,现从总体情况、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制度建设等方面对2018年度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一、总体情况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四川大学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编制了《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并依据方案部署了以“十个一流”为核心的各项建设任务。经过一年的建设,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明显。20181月以来,学校ESI1%学科领域新增2个(精神病学/心理学、免疫学),达到16个,ESI0.1%学科领域新增1个(临床医学),达到3个;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表现不俗,排名稳步提升,位列全球高校第55位;在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排名全球189位。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成功召开,陈宝生部长和400余位与会代表高度肯定我校本科教育;启动“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工程”遴选工作,入选“准国字号”人才(AB计划)104人,新增“国字号”人才76人,其中四青人才41人;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获未来科学大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68项,其中重点项目立项数11项;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项目落户我校,项目总经费1.5亿元。

(二)学科建设总体情况

1.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四川大学立足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发展改革路径,把“医学+”和“信息+”为代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抓手,大力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学科体系。

2018年学校启动了12个重点建设学科(群)和19个聚焦未来新领域的超前部署学科的建设。经过一年建设,一流学科(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成果等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带动了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以“医学+”和“信息+”作为双引擎,大力建设高水平学科交叉中心,其中,“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四川大学与联想集团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于929日揭牌,一批“医学大健康”校级平台已挂牌启动建设,材料基因组、综合减灾、未来网络技术、智能制造等交叉中心的方案正在积极论证、制订中。

2.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以一流条件保障支撑学科建设

四川大学大力打造“学术殿堂式”的美丽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全面推动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成一流学科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通过市校共建前沿医学研究中心、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人文自然博物馆群项目,打造市校共建一流大学的典范模式,共同促进医科、工科、理科和文科发展。实施信息化建设“1-2-5工程”,建设“智慧校园示范区”,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三维全景真实感、沉浸式可视化校园。大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共享分析测试公共平台,实现了对全校1000余个科研团队的日常测试服务,校内测试样品数近4万个/年。新增中外文图书6万余种、10万余册,新增可访问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09个。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四川大学“一流拔尖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三大类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学校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吴玉章学院以通专融合为核心,通过构建跨学科整合课程等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培育计划”涵盖数、理、化、生、计5个实验班,按照“一制三化”(“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国内导师”+“国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因材施教;“双特生”培养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和三阶段培养制,对特殊兴趣和特殊专长的“偏才”开展特殊培养。

2.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创新人才培养,新增体现学科交叉的深地与地下水利国重创新班、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创新班。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研究,20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等3个类别立项。

3.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成立了“教学创客中心”、启动“未来教育研究专项”,新设“教与学发展论坛”,举办“课堂革命与教学创新”等全国性和全校性教育教学研讨会10次,国际学术与沟通能力提升等多类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受益老师2200人次。

4.提升课程质量

升级原有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打造通识模块核心课程212门,邀请行业精英开设创新创业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362门。开设“未来大讲堂”和人文大讲堂。新增《巴蜀文化》等47门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超177万,《走近杜甫》、《中国现代文学》、《巴蜀文化》分获“最美慕课”一、二、三等奖。

5.深化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

“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比例达70.5%,实现“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出版了《挖掘创新潜能重构思维空间——四川大学非标准答案考试论文及试题集》。

6.拓宽国际化教育途径

实施“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等计划,2184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或实习实训。实施“国际语言能力提升激励计划”,投入280万元奖励1066名优秀学生。继续推行“国际课程周”,186名外教应邀开设204门全英文国际课程,受益学生约2万人次。

7.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2018年,新聘校外双创导师26名,297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准立项。建成5个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和2个新兴学科智能化实验平台。升级改造“i创街”,入驻学生自主创业团队17支。

8.夯实研究生教育

修订全校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贯通本硕博课程,优化人才培养结构。57个项目获第四批“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第一批完成结题24项,在A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B级期刊发表论文21篇。新支持第二批118个项目立项。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四川大学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全面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四川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四川大学师德师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持开展教职工双周政治学习活动,获教育部新时代教师风采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优胜作品奖,并在教育部网站等展播宣传。

2.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构建全球高端人才选聘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启动“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工程”遴选工作,入选“准国字号”人才(AB计划)104人,新增“国字号”人才76人,其中四青人才41人。批准引进人才239人,其中高端外籍教授27人。主办两届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近300名杰出青年学者参会。建立四川大学人才信息库,推出“四川大学海外招聘网”,已有近2000人注册信息。重点打造“熊猫人才”品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川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来川大供职。为激发博士后人才的潜力,举办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论坛—‘@医学+’论坛,设立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创新启动基金,并资助25个项目。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成效纳入学院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紧密挂钩。

3.支持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青年教师“三个全覆盖”计划,重点开展优秀青年教师国际名校名师培养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世界顶尖名校访学,组织各学科青年教师赴海外名校开展短期学术交流,2018年共派出107名青年教师分赴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等海外名校访学。组织实施四川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两批共120名青年教师参加。组织750余名新进教师参加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4.强化学科团队梯队建设

2018年学校启动“杰出教授”增选工作、知名人文社科学者延退返聘计划、“海纳人才工程”等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领军人才培育项目”和“青年杰出人才培育项目”,2018年已累计资助“国家领军人才培育”4人,“青年杰出人才培育”6人,资助“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项目57项,首批获得资助的科技人才中,叶玲、彭强获得国家杰青项目,余达刚、钟淦基等9人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黄灿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四川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核心任务,全面落实四川大学“一流科研创新体系”、“一流成果转化机制”、“一流校地合作体制”、“一流华西医疗服务”建设任务,构建“方向-人才-项目-平台-成果”创新链,建设颠覆性创新和变革性技术研发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在服务地方特别是西部建设中共谋发展。

1.全面加强基础研究

2018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项目数和直接经费均实现了新突破,获准项目503项,直接经费4.04亿元,牵头获准重大类项目4项,新增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新增创新群体项目1项、69滚动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级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68项,其中重点项目立项数11项。由学校牵头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经费1.5亿元。接受1项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和中央决策部门共同交办的重点研究课题,认领1项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重点研究课题,主动向国家高端智库办公室报送11篇“研究报告”,其中1篇被《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刊发,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并获批示。另外,启动校内“创新火花项目库”工作,大大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组织评审项目三个批次共计289项、立项94项。同时启动“创新火花项目库(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8年春季批准 65项,秋季项目已进入立项评审阶段。

2.大力推动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

学校牵头的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

3.加快推进交叉创新基地培育建设

3个创新基地进入建设期。“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四川大学-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揭牌,“四川大学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挂牌运行。

4.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进一步落实《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推动制订了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及操作流程,形成了“1+N+X”全方位规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川大青岛研究院已建成高分子新材料等6个转化平台;南京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已完成注册,入驻团队6个;与联想、网易等公司共建研发平台9个;与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高分子复合物加工领域研究”合作协议,是其与中国高校合同经费最大的一项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企科技合作信息系统。

5.不断加强校地合作

深入推进与四川省市(州)战略合作,打造校地合作的“川大范本”。20186月与成都市签署协议,打造持续支撑成都新经济、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推动新兴学科领域交叉和跨界融合。完成2018年“川大—泸州”、“川大—德阳”战略合作资金支持项目53项,目前,已与四川省内8个市州共设“校地合作专项资金”。

6. 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

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 3 EMT)。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正式开诊。华西网络医院总数达789家,较2017年增加46家,服务人口超过5亿人。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深入实施学校“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世界一流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1.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

打造江姐纪念馆并免费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举办《江姐颂》主题文艺晚会,开展“锦江红梅傲雪开——四川大学校友江竹筠烈士纪念展”暨“做新时代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学术理论研讨会、展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国家及学校发展的巨大变革、辉煌成就,大力宣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挂牌成立“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推动我校儒释道研究深度融合

2018927日,我校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签署部校共建协议,共同组建成立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致力于中华文化标志性成果建设,形成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整合研究范式与创新学科形态,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已连续举办8场“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系列讲座暨‘儒释道论坛’”

4.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

继续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创办高水平期刊,筹备创办《儒释道研究(中英日俄)》期刊,继续资助19本中英文期刊,为中华文化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国际合作交流

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留学川大”品牌,不断提高“国际课程周”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加大对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支持力度,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启动“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在加大“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新增了“博士研究生国(境)外短期访学基金”等项目。截止201812月,出国(境)学习交流的学生共计2184人次,同比增长23%

2.升级打造“国际课程周”,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

2018年“国际课程周”增设了“博士研究生高端国际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展”和“留学生文化、美食交流展”等项目。“国际课程周”项目荣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3.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

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共同申请建设联合学院,该联合学院将拥有双校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目前,双方正在准备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的相关材料。

4.提升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打造“留学川大”品牌

2018年,留学生规模达到3851人次,同比增长12.6%。留学生层次和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生2123人,同比增长14.3%,占留学生总数的55.1%。全英文授课专业增加到16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平稳实施,目前共891名留学生得到该奖学金资助。

5.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空间

与剑桥大学地学系签订了合作交流备忘录,推进两校共建深地科学研究中心及地球科学科技园区工作;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推进在绿色能源和智慧交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与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拟在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6.发挥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的作用

成功召开四川大学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围绕“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汇聚全球智慧。

7.继续加强引智工作

长期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达到160人,其中高端外籍教师60人。高端外籍专家Phil Coats教授荣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高端外籍专家Chul B Park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天府友谊奖”。

三、制度建设

(一)组织领导

1.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200余场。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9次。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中共四川大学委员会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及党委全委会等4个重要会议议事规则,坚持书记、校长每周会商制度和领导班子每周工作会商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巡察制度,对20家校内二级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专项巡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修订《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办法》,制定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基层单位年度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核实施办法》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出台了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修订了7个配套制度。

2.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学校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实施了《四川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实施细则,构建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1+4”的制度体系。

3.增强社会参与,促进大学与区域发展互动共赢

健全完善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制度,构建面向全球校友的信息沟通、服务联络、互助互惠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多渠道的社会融资体系。全面深化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机制。

(二)考核评价机制

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学校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第三方多元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了自我考核与评价机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为唯一标准,在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学术道德的前提下,注重对其学习与科研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

2.完善教师考核及职称评聘制度

学校着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评价制度。推行校院两级管理、考核评价和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实现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试点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员编制及人员经费总额管理。同时,科学谋划,统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优化了职称体系设置,全面推行电子化评审,改进了职称管理服务机制。

3.修订调整学术科研评价体系

学校修订了科技奖励办法,系统的调整了奖励类别,由原来的七个类别修订调整为优秀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人才奖、重大项目组织奖、科技管理先进奖四个类别。出台《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与应用成果分级方案》,制定《决策咨询报告分级评价实施细则》,出台《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加大对高水平项目奖励力度,提高对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

4.逐步完善学科评价方法、机制以及自我调整机制

逐步完善以自主评估、教育部评估、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多层次学科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估情况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同时,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社会需求情况等动态调整招生规模、调整学科规划布局以及经费支持重点。通过研究发布“双一流”专报、组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川论坛”、对接学科研究机构、组织学院和学科诊断式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学科规划建设和研究评估能力。

建立健全学科自我调整机制。制定了《四川大学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初步制定了《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拟分批对部分学科进行优化调整,以集中资源加大优势学科的投入力度,助推优势学科建成学科高峰。


编辑: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